系所成員

許朝陽 教授

期刊論文

  1. 「《<易經>研究在解經學上的問題》」,輔大中研所學刊卷,7期(1997-01-01)
  2. 「《存有與緣起-對當前天台思想的幾點省思》」,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卷,4期(1997-01-01)
  3. 「《試論天台「對一切法根源性的說明」如何可能」,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卷,3期(1996-01-01)
  4. 「漢易象數中的五行觀念-以筮法為考察進路」,輔仁學誌(人文藝術之部)卷,31期(2004-07-01)
  5. 「《老子的道與語言觀》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21期(2005-06-01):53-72
  6. 「《經驗中的超驗》」,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卷,32期(2005-07-01):99-115
  7. 「淨土、淨土宗、淨土真宗—論淨土思想與本願信仰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增刊期(2006-01-01):385-402
  8. 「遍遊神國的曼荼羅脈絡──從屈賦到河圖、洛書」,先秦兩漢學術學報卷,5期(2006-03-01):99-126
  9. 「從哲學史論述與哲學架構論牟宗三先生的《大乘起信論》詮釋」,輔仁學誌(人文藝術之部)卷,33期(2006-06-01)
  10. 「論乾坤兩卦之「用九」、「用六」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24期(2007-06-01):47-62
  11. 「從漢代哲學論哲學史寫作」,輔仁學誌卷,34期(2006-12-01):73-104
  12. 許朝陽`,「《易傳》與《易緯》的乾坤觀」,輔仁學誌卷,35期(2007-06-01):29-58
  13. 「氣化宇宙論的哲學史定位」,先秦兩漢學術卷,8期(2007-09-01):69-100
  14. 「哲人與明君──《淮南子》中的老學開展及其哲學史地位的考察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期(2007-10-01):103-123
  15. 「緣督與中和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29期(2009-10-01):1-18(THCI)
  16. 「從「禮玄對舉」到本體論理解:論唐、牟二先生對王弼易學之詮解所呈顯的哲學史意義」,先秦兩漢學術卷,5期(2009-03-01):頁27-47
  17. 「本無、任心、足性、崇有:魏晉玄學中名教問題的思想史脈絡及其本體論形態」,文與哲卷,18期(2011-06-01):(THCI)
  18. 「〈由「經子平等」而「婢作夫人」──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〉」,中央大學人文學報卷,期(2011-10-01):(THCI)
  19. 「《京氏易傳》的易學意義與徐昂《京氏易傳箋》義例述評」,國文學報(臺灣師範大學)卷,50期(2011-12-01):(THCI)
  20. 「宋代理學所建構思孟學派的文獻問題與理論歧異」,輔仁國文學報卷,33期(2011-10-01):63-87
  21. 「告子對比下孟子義之可能義蘊」,淡江中文學報卷,28期(2013-06-01):1-28(THCI)
  22. 「陽明良知學的兩種型態及其對惡的處理」,周易研究卷,120期(2013-08-01):
  23. 「掛搭與相袞:朱熹的理氣型態及其對「惡」的處理」,東華漢學卷,19期(2014-06-01):157-194(THCI)
  24. 「濂溪太極圖論惡之發生」,周易文化研究5卷,期(2013-12-01):77-98
  25. 「理學「即寂即感」思想探源」,當代儒學研究卷,18期(2015-06-15):29-58(其他)
  26. 「理學中的寂感型態及其意義」,國文學報(臺灣師範大學)卷,57期(2015-06-30):113-144(THCI)

會議論文

  1. 「淨土、淨土宗、淨土真宗—論淨土思想與本願信仰」,王靜芝教授九十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,新莊,中華民國,輔仁大學,2005-05-01
  2. 「玄理、玄心、玄言」,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師學術研討會,新莊,中華民國,輔仁大學,2005-06-01
  3. 「《世變中的經典》」,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研討會,中壢,中華民國,2005-05-01
  4. 「遍遊神國的曼荼羅形構──以屈賦為考察起點」,第四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,新莊,中華民國,輔仁大學,2005-11-01
  5. 「哲學史中的漢代哲學」,第五屆海峽兩岸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,北京,中國,輔仁大學、北京師範大學,2006-03-01
  6. 「物理與事理-《淮南子》道論的轉折」,人文學術的中國語境研討會,北京,中國,人民大學,2006-09-01
  7. 「《淮南子》哲學地位的考察」,第二屆海峽兩岸楚漢文化研討會,徐州,中國,徐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處及徐州師範大學聯合辦理,2006-09-01
  8. 「《禪海塔燈初探》」,第五屆禪與管理研討會,台北,中華民國,2003-05-01
  9. 「《<易經>的經學意義及其存有論相關問題》」,首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。,台北,中華民國,2000-01-01
  10. 「《試解河洛如曼荼》」,第一屆青年學者學中國思想學術論文發表會,台北,中華民國,1999-01-01
  11. 「哲人與明君—《淮南子》的老學開展及其哲學地位考察」,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師學術研討會,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,2007-06-01
  12. 「經學與哲學—學術型態變遷中的易學定位」,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(1912-1949)第一次學術研討會,中央研究院,2007-07-01
  13. 「京房易學與徐昂的《京氏易傳箋》」,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(1912-1949) 第六次學術研討會,臺灣,中央研究院,2009-11-20
  14. 「論唐、牟二先生對王弼易學的詮解」,易學中的儒道詮釋會議,臺灣,高雄師範大學,2008-12-06
  15. 「近代學術體系中的諸子學型態」,第八屆先秦兩漢國際學術研討會,臺灣,輔仁大學,2010-11-06
  16. 「仁義、內外:告子與孟子思想的對比意義」,第九屆海峽兩岸先秦兩漢學術會議,蘭州,北京大學,西北師範大學,輔仁大學,2011-08-02
  17. 「太極圖說論惡之發生」,第七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,濟南,中國,2013-08-16
  18. 「儒家對惡的解釋」,第十二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,石碇,臺灣,華梵大學中文系,2013-10-26
  19. 「調適上遂或不能歸一:論龍溪的無知無物」,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,中壢,臺灣,中央大學明清學術研究中心,2013-10-24
  20. 「論十六字心法的理學意義及證偽結果」,第二屆國際尚書學會議,臺灣,2012-04-20
  21. 「理學中的寂感型態及其意義」,第四屆人文化成國際學術研討會,花蓮,中華民國,東華大學,2014-10-24
  22. 「由不動心論孟子對義內的理解」,第二屆孟子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禮學學術研討會,中國山東日照,山東大學當代文化發展研究中心,2014-09-12
  23. 「高攀龍對王學的修正」,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,中央大學,中華民國,2014-10-30
  24. 「儒家「即寂即感」思想探源」,漢代哲學工作坊,台北,中華民國,台大哲學系,2014-11-30

專書

  1. 《胡煦易學研究》(:博士論文,2000-06-01)
  2. 橘枳之辨-中國哲學的名與實(台灣:洪葉文化,2008-06-01)
  3. 善惡皆天理:宋明儒者對善惡本體義蘊之探討(台灣:文史哲,2014-04-20)

專書論文

  1. 「《論語》的形上詮釋與儒學的演變──以何晏《論語集解》與朱熹《論語集注》為對照」李毓善教授任教輔大四十周年志慶論文集(2004-09-01)
  2. 「從禮玄對舉到本體論詮釋」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(台灣:台大出版中心,2013-06-12)
  3. 「經學與哲學-學術型態變遷中的易學定位」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(台北:萬卷樓,2014-12-16)

科技部研究計畫

  1. 「以禮節性」與「輕禮適性」:魏晉玄學的基源問題、承繼與轉折,2009-08-01~2010-07-31,NSC98-2410-H-030-049
  2. 宋明理學中「善惡同源」的理論難題及處理方式:以朱熹理氣論為主要考察對象,2011-08-01~2012-07-31,NSC100-2410-H-030-037
  3. 理學中「一本」與「善惡同源」的理論難題及處理方式:以胡宏為主要考察對象,2012-08-01~2013-07-31,NSC101-2410-H-030-070
  4. 「無知無物」與「致知在格物」:王龍溪「以無知論良知」的理論難題,2013-08-01~2014-07-31,NSC102-2410-H-030-062
  5. 寂感型態及其理學意義,2014-08-01~2015-07-31,MOST 103-2410-H-030 -051
  6. 王學修正之脈絡:咎因與救弊型態,2015-08-01~2016-07-31,MOST 104-2410-H-030-069
  7. 自然之上誰安排:朱子「以理訓天」的理論問題,2016-08-01~2017-07-31,MOST105-2410-H-030-060
  8. 理一分殊與合異反同:理學「萬物一體」的理論問題,2017-08-01~2018-07-31,106-2410-H-030-061

非科技部研究計畫

  1. 近代學術史典範中的諸子學,輔仁大學,2009-08-01~2010-07-31,409831014003
  2. 名教之根源與蕩越:「義內」思想的理論困境,2011-08-01~2012-07-31,410031014002

指導碩博士論文

  1. 郭佩琦,博士,100,「宋明理學動靜觀對本體與工夫思想發展上作用之研究」

獲獎紀錄

  1. 94學年度,輔仁大學文學院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
  2. 96學年度,輔仁大學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成果獎勵
  3. 97學年度,輔仁大學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成果獎勵
  4. 98學年度,輔仁大學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成果獎勵
  5. 97學年度,香港大學中文學院,互動成就奬
  6. 99學年度,輔仁大學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
  7. 100學年度,輔仁大學,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
  8. 102學年度,輔仁大學研發處,指標性期刊論文獎勵
  9. 102學年度,輔仁大學,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暨本校資深教職員工

演講

  1. 技進於道,武遊於藝-中國武術的藝術特質,輔仁大學文開樓,輔仁大學,2004-03-01
  2. 論語,八里聖心女中,輔仁大學,2009-07-08
  3. 認識大學,桃園振聲高中,振聲高中,2011-03-12
  4. 大學學群-文史哲,桃園縣壽山高中,桃園縣壽山高中,2012-01-04
  5. 儒學工夫論的現代意義,中時大樓,中國時報,2014-06-23
回上一頁
TOP